閱讀聲明:文章內關于戶型面積的表述,除了特別標明為套內面積的內容外,所涉及戶型面積均為建筑面積。
近日,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,201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突破100億人民幣,雖然廣電總局詳細的數字未公布,但中國影人的“百億夢”已成定局。然而這100億可觀的收入并非電影人獨有,房地產商從中也撈了一大把。
本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,火熱的影市早讓房地產商眼紅。三年來,一線城市核心商業區的影院租金普遍漲了兩三倍,某些地段達到600-700萬/年。而在票房分賬上,地產商要求的分賬比例也上升到15%以上,導致電影投資方較后拿到的票房分成還不如地產商高。
這讓影院在叫“苦”的同時,轉嫁壓力,從而致使偷漏、瞞報票房現象日益嚴重。
影市“牛”效應
影院以租賃為主依托地產商
由于天生的“親民性”,電影院普遍傾向于開在人流量大、周圍綜合設施完備的商業區,但這些商業區通常都是房地產大鱷們的“地盤”。
除了萬達、金逸等少數幾條院線擁有自己的樓盤之外,其他影院的影廳都是租來的。這種號稱“嵌入商業地產”的影院投資模式,決定了電影院與地產商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。
2009年全國票房前10名院線的地產歸屬情況
院線名稱地產歸屬
萬達院線全部為自有地產(大連萬達集團)
中影星美院線租賃為主
上海聯合院線租賃為主
南方新干線院線租賃為主
北京新影聯院線租賃為主
金逸珠江院線自有地產為主(廣州嘉裕地產集團)
浙江時代院線租賃為主
遼寧北方院線租賃為主
四川太平洋院線租賃為主
世紀環球院線租賃為主
各路資本涌入影院建設如雨后春筍
近幾年來,隨著電影市場的火爆,影院的“吸金”潛力被看好。不僅星美、萬達等院線品牌繼續瘋狂擴張,華誼、保利博納、橙天嘉禾等頗具實力的影視公司都加入到影院建設的大軍中來,甚至圈內“大哥”成龍也開設了自己的影院,來分一杯羹。
除此之外,很多業外資本也開始流入影院投資中來,例如北京學清路的嘉華影城、豐正華影院,位于萬柳的美林影院,都是今年業外資本投建的影院。
投資影院的“金主”們來自能源、金融等行業,連物業管理公司、地產商也對建設影院發生興趣,例如參與管理新頭都電影院的華融綜合投資管理公司,今年也打算獨立興建自己的影院。
在各路資本的涌入之下,今年影院投資的勢頭比往年還要火爆。據悉,2009年國內電影銀幕數約為4700塊,比2008年增加了600多塊。
中國電影家協會在今年金雞百花電影節論壇上發布報告稱,到今年年底銀幕數將接近6000塊,增長速度刷新歷史紀錄。
愿與影院“聯姻”地皮日益緊俏
據記者了解,許多地產商十分樂意與影院“聯姻”。樂城品牌推廣部王經理告訴記者,他們原本也有開設電影院的想法,還特地請來專業人士策劃,但由于空間不足暫時擱置。
“在商業樓盤里擁有一家電影院能帶來很多好處,一方面電影院能吸引客流量、拉動商場其他領域的消費,另一方面,影院可以大幅提升商場的整體商業形象。”王經理告訴記者。
王經理透露,隨著國內票房“井噴”,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商青睞與影院合作,不少地產商在設計、規劃樓盤時特意把建設影院的功能考慮進去,以吸納更多影院投資者的興趣。
不過,適合建設影院的地段本來就是“稀缺資源”,而影院與地產商的“你情我愿”,促使影院建設的地皮更加緊俏,影院投資者開始哄搶優質地段。大地院線某影院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,現在北京一塊好的商業地段,甚至會引來十家以上的影院投標爭奪地皮。
利益拉鋸戰
租金上漲2-3倍甚至高達每年1200萬
不過,影院和地產商的“蜜月期”僅維持了幾年,在中國電影喊出了“票房百億”的口號后,嗅到利益的地產商再也坐不住了。
大地院線的一位影院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,隨著地皮日益緊俏,地產商撕去了“親密戰友”的面具,抹下臉來開始漲價。而流向終端的業外資本缺乏影院投資經驗,在與地產商的談判中講不下價來,導致地產商更加肆無忌憚哄抬租金。
三年前,影院投資開始升溫,當時一線城市影院的租金大概每年只需200萬至300萬,近兩年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,影院租金水平開始成倍增長,而今年的漲幅尤其迅猛。如今地產商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商業區的租金普遍喊到600至700萬/年,比三年前高了兩三倍。
“今年票房達到100億,讓地產商很眼紅,也想來多分一杯羹,所以今年的租金漲得比去年還快。”上海聯合院線副總吳鶴滬告訴記者。據悉,東直門的某地產商甚至向影院投資者要價高達1200萬/年。
樂城品牌王經理坦言,現在的租金確實有些高,但他認為是否漲價還得看情況,“如果是因為商場的地段和其他因素,為影院帶來了大量客流,那么影院應該多給商場錢,如果反之則不應該漲太多價。”
票房分賬激增30元電影票5.5元被瓜分
按照業內行規,在影院和地產商的合作中,除去固定的租金之外,不少影院還要向地產商交納一定比例的票房分賬。據悉,大約三四年前,地產商大約只要求5%-7%的分賬比例,但是兩年前這一數字上升到了10%左右。
而從去年開始,分賬比例開始“坐火箭”,而今年的情形比去年還要嚴重,不少地產商把分賬比例抬到15%以上,在某些核心商業區,部分地產商甚至向影院索取20%-25%的分賬比例。假如按20%的比例計算,一張30元的電影票,較后竟有5.5元進了地產商的口袋。
解讀票房分賬利益鏈
(注:以馮小剛電影《唐山大地震》為例)
按照下圖所示:如果全國的地產商普遍將租金抬到20%的票房分賬比例,那么地產商較后拿到的票房分成非常可觀,已經成為了繼片方和影院之后的第三大受益者,中國電影人在某種意義上,已經變成了“給地產商打工”。
《唐山大地震》總票房6.5億
3.3%的營業稅(約0.22億元)
5%(約0.33億元)給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專項基金
18.3%(1.1895億元)歸地產商
按照稅后總票房20%的分賬比例計算,房地產商收入約占總票房的18.3%。
34%(2.21億元)歸院線和影院
39.4%(2.561億元)歸制片和發行方
地產商成為操縱影市的另一幕后高手
影院頻叫苦
據記者了解,一家投資在3000萬左右的影院,除去建設和裝修費用之外,還要支付水電、員工工資、影院設備維護等費用,但在票房分賬比例有保證的情況下,影院平均大約需要3-5年就能回本。
但目前,影院地租翻了兩三倍,還有15%-20%的票房收入進了地產商口袋,這將導致影院的投資回收周期拉長,如今需要5-8年才可以回收成本。而為了跟上觀眾的需求,影院每5年左右就需要投入一筆巨資進行裝修、設備維護,這對影院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。
一位影院管理者向記者表示,以電影產業目前的發展狀況,電影院可以接受的年租金平均不能超過500萬元左右,給房地產商的票房分賬比例較高不能超過15%,否則影院的生存會艱難許多,從而影響影院投資者的熱情。
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會長耿西林告訴記者,目前國內的銀幕總數還不足6000塊,而美國的銀幕數達到40000塊。相比之下,中國電影業仍需要鼓勵影院市場繼續大力發展,“影院投資者也要考慮投入產出比,租金應該控制在合理的水平。”
壓力被“轉嫁”
偷漏、瞞報票房現象加重
不久前,網絡曝出《大笑江湖》票房遭“偷挪”的消息,雖然這在圈中早已是“公開的秘密”,但有業內人士認為,隨著房租上漲、房地產商提高票房分賬比例,影院偷漏、瞞報票房的情況或許會變本加厲。
這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影院在票房上“做手腳”,無非是為了多掙些錢。而眼下影院競爭日益激烈,房地產商又越來越貪婪,不少新建成的影院幾乎是在“給房地產商打工”,經營壓力比過去大得多。
為了能早日收回投資,影院不得不想辦法通過“暗箱操作”來增加收入,虛報、瞞報、偷挪票房的情況就更加在所難免,“票房總數有限,影院瞞報、挪用的票房越多,電影片方的損失就越大。”這位業內人士表示,“從這個角度來看,地租上漲的影響可能會牽涉到整個電影產業鏈。” 近日,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,201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突破100億人民幣,雖然廣電總局詳細的數字未公布,但中國影人的“百億夢”已成定局。然而這100億可觀的收入并非電影人獨有,房地產商從中也撈了一大把。
本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,火熱的影市早讓房地產商眼紅。三年來,一線城市核心商業區的影院租金普遍漲了兩三倍,某些地段達到600-700萬/年。而在票房分賬上,地產商要求的分賬比例也上升到15%以上,導致電影投資方較后拿到的票房分成還不如地產商高。
這讓影院在叫“苦”的同時,轉嫁壓力,從而致使偷漏、瞞報票房現象日益嚴重。
影市“牛”效應
影院以租賃為主依托地產商
由于天生的“親民性”,電影院普遍傾向于開在人流量大、周圍綜合設施完備的商業區,但這些商業區通常都是房地產大鱷們的“地盤”。
除了萬達、金逸等少數幾條院線擁有自己的樓盤之外,其他影院的影廳都是租來的。這種號稱“嵌入商業地產”的影院投資模式,決定了電影院與地產商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。
2009年全國票房前10名院線的地產歸屬情況
院線名稱地產歸屬
萬達院線全部為自有地產(大連萬達集團)
中影星美院線租賃為主
上海聯合院線租賃為主
南方新干線院線租賃為主
北京新影聯院線租賃為主
金逸珠江院線自有地產為主(廣州嘉裕地產集團)
浙江時代院線租賃為主
遼寧北方院線租賃為主
四川太平洋院線租賃為主
世紀環球院線租賃為主
各路資本涌入影院建設如雨后春筍
掃一掃或者搜索微信號:Lcy18876761354
長按識別二維碼
免費看房熱線(0898-66691855)
QQ號:
遠離城市霧霾,帶上您最愛的人一起享受海島陽光!